中年不做、老会后悔的7件事

當生命漸長,彷彿是人的一生成果驗收。有些人依旧接受各種挑戰、而且成熟圓潤受周遭喜愛,有些老人已經原地踏步如同死水,孤立而悲哀。
如何才能老得好?專家建議,45~55歲就要開始規劃老后。提早開始想老了之后要過什麼樣的生活,55歲就開始付諸行動。只要拉長準備期,老后就比較能找到多元的可能。

从中年开始积极筹划,以下8件事,中年不做,老后会后悔。

1 ,维持「可以用很久」的身体

長年在安養護机构服务的社工王曉婷,對老后的建议是「最好不要用到机构!」
不要用到机构,就要从中年开始,维持健康,不失能。從國人的十大死因來看,血壓、血糖、体重、腰圍、血脂(包括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尿酸都應該控制好,就能照顧最常見的慢性病。另外,善用政府提供的四癌篩檢(糞便潛血、乳房攝影、子宮頸抹片檢查、口腔癌篩檢),更能提早发現,提早治療。說穿了,維持健康不外乎每日蔬果五七九、不过重、規律运动,定期健檢,从年轻就要學習照顾身体,因为身体还要用很久。

2 ,戒烟

勸人戒菸,聽起來像陳腔濫調,但王曉婷說,「當你看到长期吸菸的老人家,连一口氣都喘不過來,真是全世界最痛苦的事。」
台湾4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每6人就有一人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病Disease),就是因為吸菸造成呼吸道慢性发炎,使痰液堆積難以排出,導致呼吸困難,更遑論抽菸也會增加肺癌、食道癌、咽喉癌等風險。

3,学会独处
「这代老人沒有安排自己的習慣,永遠都在等誰來看他,不來就怨懟,计较著誰不來看,誰對我不好,」王曉婷觀察道。
因此,中年開始就要培養獨處的能力,有能力打理自己。萬一到了耳不聰、眼不明,連看電視、看報紙來消磨時間的能力都消失時,更要懂得和自己相處。

4,培养5个以上的兴趣
持續學習发展、修練心智,才能甩開老年人常會悲嘆的「老了沒有用」的感覺。
投入兴趣通常需要花5~10年后才能樂在其中,如果想要老年生活有重心、有樂趣,從中年就要開始培養。
兴趣可以很多面,有些可以抒解壓力,如欣賞文學、美術、音樂等;有些兴趣可以刺激大腦,如學習新語言或樂器等;也有些兴趣能发揮所長,達到社會參与,如當志工老師等。
专家建议,中年就應該培養5個以上的兴趣,因為某些年轻時的兴趣,如打球,老了之后可能无发继续。

5,决定老后住所
很多家庭都不討論,一直照顧老人家到某一天受不了,就將老人家送到養護中心。

《一個人的老后》作者上野千鶴子認為,選擇老后住所,必須了解自己的個性與需求,除了硬體的房子外,還必須考慮軟體的「照護」。你打算在地終老?還是去机构養老?要去养生村還是好友共住?

如果在家裡终老,要选择居家照顾,或社區裡的日間照顧?这些都应该提前思考,並和家人討論沟通。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郭慈安提出她學生的例子做為參考。她在美國教書時有3個小兒麻痺的學生,她們五十幾歲時,就在想共居的可能性,因為整合三個人的財產與存款,住其中一人比較寬敞的家,再共同找一名看護,或許三人老后的保障比較穩固。
她們三人讨论了一年多后终于成真,共居在一起,現在三人出門购物就由这名看護開車。
在台灣,許多人常笑談,老后好友要一起住。說說玩笑話之餘,找一天实际坐下來规划,並非不可能,欧美、日本都已经发展出共居住宅。

6,拥有灵性生活
当身体功能退化衰老了,如何接受老,看待生命的不同阶段?
王曉婷觀察,在養老院裡有宗教信仰的老人比較心平氣和,比較不會不安或怨天尤人,對無常、死亡,較有定見。
灵性生活教我们怎么生,更教我们怎么死,教导我们如何看待人生。
「什麼宗教並不重要,真正算數的,是信仰、是靈魂,」《老得好優雅》作者齊諦斯特解釋。

7,签DNR
或許在養護机构看多了醫療技術延長了老人家癱臥病榻的時間,活得沒有生命品質,慈徽老人養護中心主任李植芬拿出DNR(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來,認為这是老前最重要的事。
很多人並不怕死亡,但怕死得很痛苦,因此我們更應該學習和家人討論人生如何謝幕。郭慈安認為,要練習和家人討論,透過一次次的沟通,會更清楚自己的想法。

新闻来源:天下杂志出版

Leave a Reply